华睿投资 丨 《睿分享》系列
睿智创造价值 服务助推成长
文 | 源自网络
华睿投资企业双枪竹木是日用餐厨配件行业领导者。华睿早在2009年就投资双枪竹木,华睿投资董事长宗佩民回忆道:华睿在投资时,双枪竹木只是一家利润过百万的小企业,几乎没有风险投资机构看得上,但在华睿眼里,筷子里面大有文章。
如何做出不易腐烂不会弯曲的筷子?如何把艺术附加到筷子上?如何把传统的吉利文化附加到筷子上?华睿投资的三个如何,让双枪竹木的郑董事长茅塞顿开,思路泉涌。十一年来,双枪竹木在郑董带领下,科技含量、艺术范儿、文化附加大增,销售收入从投资时的几千万元增长到四亿多,利润从投资时百万级别增长到近亿元!
十年磨一剑,在一个似乎不太可能产生一家上市公司的细分领域,一家准上市公司已脱颖而出!华睿投资也创造了一个出奇制胜的创投好项目,投资回报有望超过年化100%!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中国,有靠一瓶水营收200亿的农夫山泉;也有靠一副耳机卖出6500万的1MORE巨头,同样也有靠一双筷子打天下的双枪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筷子行业巨头,每年有4亿双筷子、1000万片砧板、70多亿根牙签产自双枪公司。其发明专利更是名列前茅,据公开资料显示,双枪集团拥有40多项发明专利、10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0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
不过,要讲述双枪的故事,自然还是绕不开创始人郑承烈。
(一)
郑承烈,出生于浙江庆元的一个偏远山村,1991年毕业于浙江建筑工业学校。毕业后,郑承烈在工地干过施工员,也倒卖过香菇原料,开过食杂店,最后还是迫于无奈,接手了哥哥手头上一家濒临倒闭的小筷子厂。
虽然初来乍到,但他的直觉还是告诉自己,这笔生意能做。在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后,嗅到商机的郑承烈,毫不犹豫的借了2万元,用于租厂房买设备。
不过,在创办双枪之前,筷子行业几乎是一门冷门不没人关注的行业,在当时很多都是小作坊式生产,其产品粗糙而又低廉。
直至郑承烈创办双枪后,才让竹木筷子真正实现了机械化和产业化。1995年在拿到20多万元的借款后,经过一年的生产,他倾尽所有研发出了12款工艺筷,生产了120箱,运到义乌批发市场。
然而,当他满怀期待准备销售时,无人问津的尴尬一幕还是发生了,虽然不曾想到没有一个摊位愿意接受,但郑承烈还是凭借先试销、后付款的模式,取得了一位义乌老板的认可,第二天,这批筷子就被销售一空。
虽曾遭到家人的反对,但事后证明,他的这个决定并没错。此后,“双枪”的名气一炮而红,郑承烈不仅赚到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还在日后成为了享誉全国的筷子大王。
(二)
从那时开始,双枪连续保持了6年平均60%的增长纪录,公司成立24年来,从未出现过业绩下滑,利润下滑的景象。
直至今日,双枪依旧保持着每年20%左右的增长,其规模更是不可小觑。
有意思的是,双枪创始人郑承烈,在当年赚到第一桶金后,还买了一辆120多万的车。要知道在2001年,这笔钱至少可以在豪华地道买五套房。为此,他更是花重金挂上了“KH1111”的车牌,寓意代表双枪,两双筷子。
一双看似不起眼的筷子,在郑承烈手里,却能将它做成精品,甚至做成礼品来卖。就连中国奥运会礼品筷和中国世博会礼品筷都是双枪公司生产的。
此外,双枪还与中科院研发了多种多功能的筷子,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的双枪,不仅在义乌当地开设了全国第一家筷子专卖店,还在郑承烈的带领下,率先建立了专门的竹筷研发中心,并投入年销售额的5%用于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
郑承烈不但自己非常好学,并且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每周都坚持对员工进行不低于3小时的培训。而双枪集团的高管,也都是郑承烈一手培养起来的骨干。
●2006年,向“桑美”灾区人民捐助11.1111万元重建家园;
●2008年,向汶川灾区捐款111.1111万元;
●2010年至今,出资50余万为邻近乡镇、村庄修路建桥;
正如郑承烈本人所描述的那样,“双枪是一家企业,也是一所学校,而他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同时,他还给双枪立下一个规矩:
1、不挖同行墙角,不打探友商机密。
2、同行来参观,欢迎。同行来听课,欢迎。
3、专利拿来保护自己,但绝不限制友商跟进。
结 语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从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到工地打工补贴家用,再到如今筷子行业的“隐形冠军”。郑承烈的成功,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无常,并不等于做事情无常。
江湖之大,容得下帮派间的各领风骚;时代更迭不断,唯有强者精神永存。
我们能坐享其成,更要心存敬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正和岛、柳先说、叶小夸、支付公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