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分享 | 诺尔康:草根浙商“突围”人工耳蜗国产化

发布时间:2018-07-02 浏览次数:2458次

华睿投资|《睿分享》系列

睿智创造价值  服务助推成长

文 | 诺尔康人工耳蜗


       导语  

       1978年,改革春风吹满了祖国大地。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年,乘着国家改革的东风,诺尔康公司正式成立。十二年来,诺尔康始终踏着改革的步伐,在改革潮流的引领下,茁壮成长,其研发出的人工耳蜗打破了进口耳蜗对中国市场的多年垄断。诺尔康成立的十二年,是改革的十二年,又是创新的十二年,更是发展的十二年。

       诺尔康是一家致力于成为世界领先的神经电子产品供应商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具有雄厚研发实力,以促进中国神经电子产业建立和发展为己任,已经成为国内外先进的人工耳蜗生产商之一,是国内人工耳蜗第一品牌。

       华睿投资积极布局医疗健康产业,于2011年对诺尔康实施战略投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即将迎来蓬勃发展机会。华睿已投资了众多包括诺尔康、胡庆余堂、联川生物在内的优秀医疗健康行业企业,未来将投资布局更多垂直医疗服务领域企业,助力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我选了一条最难的路,但我越做越开心。”63岁的李方平在商界摸爬滚打近40年,曾做过暴利的贸易和房地产,但挑战高难度的人工耳蜗国产化,才让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感。

       这是一张有着特殊年代标签的脸——作为温州“八大王”之一,李方平曾在1982年因“投机倒把罪”入狱。30多年后,这位草根商人华丽转身,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耳蜗企业的掌舵人。

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


       1980年代初,温州乐清“八大王”利用商品流通落差率先致富,其中就包括“合同大王”李方平。1982年初,李方平因“投机倒把罪”入狱6个月,直到1984年才平反。

       36年后,李方平讲述这段岁月时,言语极为平淡。但这一事件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出狱后,他离乡迁往上海做生意。鼎盛时期,李方平在上海和平饭店租下套房长年办公。后因种种原因,李方平于1989年举家迁往泰国,后在加拿大定居。1996年,他回到杭州开发房地产项目。

       2005年,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李方平邂逅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他认识了从事人工耳蜗研究的华人教授曾凡钢和付前杰,决定做人工耳蜗项目,于2006年设立诺尔康。“我觉得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李方平说,当时人工耳蜗被国外三家企业垄断,售价达25万元一套,国内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诺尔康创立于2006年,致力于人工耳蜗的研发制造


       李方平的长子李楚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一开始,专家团队说‘3年、300万美金’拿下。结果3年又3年,几千万又几千万。”李楚对记者表示,高端技术的研发成本动辄以“百万”计量,到2010年,公司已“烧掉”了近1.5个亿。

       最难熬的时候,公司连工资都发不出,李方平抵押房产把资金垫给公司,公司股东也纷纷解囊相助。“股东们不是想要赚多少钱,而是支持我的爱心和梦想。”但2009年,李方平忍不住给儿子李楚打电话:“到底能不能成功?如果不行,要不就算了。”李楚在电话那头给父亲打气:“再坚持一下,没问题!”

       研发过程冷暖自知。“我们要把一张桌子大小的电路板集成到硬币大小的植入体里,还要确保产品的长期生物兼容。这个课题的研发花了两年时间。”李楚说,“做样品的时候,每启动一次密封设备需花费30万美元,连做了6、7次才满意,真的是烧钱。”

       直到2011年前后,资本找到了诺尔康,华睿投资、启明、高盛、凯鹏华盈、德同资本、国开熔华等机构相继入股,诺尔康在杭州余杭区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年产能达4000台。

诺尔康人工耳蜗展示


       为什么要投技术难度很大的人工耳蜗项目?李方平笑笑:“做了这么多年生意,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2011年8月,诺尔康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人工耳蜗三类医疗器械生产证书,打破了美国、澳大利亚和奥地利三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7年过去了,诺尔康仍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此项证书的公司。

       目前,诺尔康人工耳蜗已占到国内约17%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指标、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诺尔康产品2011年上市,打破了国外厂家的垄断,促使进口人工耳蜗的零售均价由以前的25万元/台下降到15万元/台,诺尔康的产品价格约为7万元/台。”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对记者表示。

       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李楚介绍,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国内适合植入人工耳蜗的听力障碍人群约有300万人。迄今为止,使用诺尔康人工耳蜗产品的全球听障患者约1万人。“随着全国各地医保对人工耳蜗项目的覆盖及老年人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市场空间还很大。”

       5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手术等救助,这个消息让李方平兴奋不已,“这对广大听力障碍的聋儿是重大利好。”

       诺尔康引以为傲的是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芯片。“人工耳蜗、人工视觉等均属于人工智能产品,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芯片。”李方平说。诺尔康在研发时,也考虑过用现成的国外芯片,但最终还是决定自己做。

人工耳蜗的无菌制造


       在人工耳蜗第一代植入体专业芯片的基础上,诺尔康研发了二代植入体芯片,对听神经反应的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倍,并具有智能型植入体环境安全反馈功能,在国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独角兽”成长的环境因子,李方平认为营商环境、政府服务、人才集聚都很重要,但关键还是企业自身经营。 

诺尔康人工耳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陶瓷杯、滤嘴香烟和夹杂的银发,是李方平耳顺之年的标记,但他的年轻和活力写在脸上。“你看我不像六十多的人吧?”李方平说到此处竟透出一股孩子气。说罢他又道:“但我们周博士比我还年轻。” 

       李方平口中的“周博士”叫周道民,原是美国生物医疗工程院的院士,在神经电子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一年多前加盟诺尔康成为技术总监。“人工耳蜗和人工视觉,在全球都是很前沿的产业,回报周期很慢,也不见得能赚到大钱。”

       周博士告诉记者,自己回国加盟诺尔康,很大程度上是被李方平大气、执著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国外,类似的前沿科技项目主要靠政府资金及风投资本的支持,我没有想到,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愿意投入这么多自有资金来做这个产业。” 

       的确,环顾浙江生物制药领军企业,贝达药业、歌礼生物等掌门人均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初中毕业的李方平何以驾驭一家高科技企业? 

       记者在股东结构中找到了部分答案。资料显示,诺尔康总股本1.258亿股,目前有近80名股东,董事长李方平持有1553万股,占比仅约12.3%,而高管、研发团队持有5000多万股。

       “我个人的持股比例不高,但我始终把公司当成100%控股来做。”李方平表示,“诺尔康不少技术人员年薪超过80万。人才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诺尔康,每个科学家都是亲人,我是首席服务员。” 

       “专利买断、境外研发、境内制造与销售的模式,很好地克服了许多留学人才既想回国又有后顾之忧的矛盾心理,将在海外留学的高级人才转化成有效资源。”华睿投资董事长宗佩民如是评价。 

       按照投资机构最新的报价,诺尔康估值近30亿元,虽然够不上标准意义上的“独角兽”,却并不妨碍其独特的行业地位。除了人工耳蜗外,诺尔康的人工视网膜项目已进入临床阶段,有望于2020年上市。 

返回

浙ICP备11026831号-1 Copyright©2002-2024 sinowisd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宣传片 广告片 配音软件 配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