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市公司成功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为标志,成熟的资产市场体制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在成熟资本市场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价值与企业家财富,将更多的通过股权的市场价格或者股票的价格来反映和实现。为此,企业的经营战略与商业模式都将按照资本市场估值要求进行修正,作为实施企业经营战略、构建商业模式的经营手段,投资将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含义,企业的投资策略也将发生深刻变化。这里我结合自己对浙江企业的了解,重点就成熟资本市场体制下浙商的投资策略谈几个观点,仅供参考。
一、在成熟资本市场体制下,浙商的投资行为应当更加紧紧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主业的行业地位展开。因为,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具有显著行业地位的企业,其价值才能得到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
浙商是最能赚钱的企业家群体,在传统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的体制下,什么事能赚钱就干什么,什么项目能赚钱就投什么,框框少,反应快,是浙商普遍的行为特征。就拿房地产投资为例,这五年浙商企业投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至少有三千亿元之巨,项目遍及全中国。浙商投资房地产确实也赚了不少钱,但是,这五年也是很多浙商企业因为房地产投资,主业被耽误甚至被荒废的五年,是被房地产利润遮住眼光的五年。据我调查,目前大多数主业为制造业的浙商企业,投资房地产的副作用已经体现,相当一批浙商企业甚至因为投资房地产倒闭重组,即使象西子联合控股(案例:西子联合与绿城集团的战略合作)这样具有雄厚实力得企业集团,也有力不从心之感,明智的选择与绿城集团战略合作。萧山富可达的财务危机(案例:富可达的财务危机)也是房地产投资引发的,我曾经就此在浙商杂志上发表过一段评论,认为“一个企业在其主业没有做好的情况下,大规模涉足其他产业,尤其是房地产业是不明智的,即便你赚了钱,从资本市场价值观来判断,你的身价不是增值,而是贬值。如果西子要做房产,娃哈哈要做机械,绿城要做饮料,我想这些浙商的明星都会坠落。反过来,如果这五年浙商将投资房地产的钱用于发展主业,用于行业整合,那么浙商群体中,还会升起很多颗象西子、娃哈哈、绿城这样耀眼的浙商明星,中国的很多产业将被控制在浙商手中”。今天在座的都是受到公众关注的上市公司与拟上市公司,偏离主业的投资,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大规模进入房地产的话,结局美满的可能是少数,吃力不讨好的可能是多数。
二、随着行业集中度的迅速提高,主要行业都已经从充分市场竞争走向相对垄断竞争,依靠外延式产能扩张的老路已经越走越窄,投资理念应当作出革命性调整,并购应该成为浙商最重要的投资工具。
世界五百强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90%是上市公司,除了银行等大行业外,不上市几乎是成不了五百强的;二是多数通过并购成就五百强地位,不并购是很难成为五百强的。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已经突破3.9万亿美元,要超过项目直接投资规模;三是绝大多数并购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迄今为止,浙商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传统行业。传统行业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门槛低,产能过剩,市场充分竞争。由于资本市场的效率提高,我国许多传统行业正在不断孕育出行业寡头,赢者通吃的趋势很明显,充分竞争正在向相对垄断竞争过渡,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机械、电子、医药、化工等等行业无不如此,就是很多小商品行业也已经出现相对垄断竞争苗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浙商企业依靠外延式产能扩张的老路已经越走越窄,投资理念应当作出革命性调整,并购应该成为浙商最重要的投资工具”。最近有个资料,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额已经达到3.9万亿美元,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主要的投资工具。浙商群体中也有很多先例,以一批中生代与新生代浙商为代表,并购工具的运用已经成为重要致胜法宝。仅以上市公司收购为例,据浙江华睿投资管理公司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7月,浙商通过并购控制的上市公司至少达到50家之多,浙江民企通过收购控制上市公司的比例相当于浙江直接上市企业总数的50%,占到浙商控制的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我在《浙商杂志》9月号上专门介绍过不少成功的案例。
但是,要说浙商已经能够充分运用并购工具还为时尚早,在浙商全年三千亿以上规模的投资中,并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0%。并购的层次也比较低,上市公司收购的目标公司主要是ST公司,收购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还极少。所以,要把并购真正作为主要的投资工具,浙商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三、资本市场的成熟,全流通体制的形成,极大的促进了以拟上市企业股权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策略性投资或财务投资的繁荣,浙商的投资政策也应该作出重大的调整。
浙商传统投资模式一般是控股型的产业投资,我把这种围绕主业的长期投资称为战略投资。在资本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企业运行不规范,股东利益不一致,参股型的策略投资或者财务投资很难保证投资者的权益。要么不投,要么控股,这是长期以来主导浙商投资的主流理念。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市场的成熟,特别是全流通机制的形成,极大的促进了以拟上市企业股权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策略性或财务型投资的繁荣”。前些年,以拟上市企业股权投资为重要形式的策略投资,还只是属于少数创业投资公司或者风险投资公司。根据我们统计,前五年创业投资公司投资拟上市企业的上市成功率达到70%,投资增值率平均达到400%以上,浙大创投、浙江省创投、浙江省科技等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投资公司都取得了不凡的业绩。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今年以来,此类投资如雨后春笋。除拟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外,资本市场的成熟,也带动包括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非流通股投资市场的繁荣。可以确信,未来五年将是类似投资的最佳时机,值得浙商高度重视。
四、资本市场的成熟,将使直接融资渠道更加畅通,能否搭建直接融资平台,打通资本市场通道,成为介入投资大、周期长行业的重要前提,投资必须与融资相伴而行。
商业房产是很多浙商企业发家的领域,也是浙商热衷的投资方向。但是,这几年来,商业房产正在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动,浙商因为传统理念束缚,深陷其中的不计其数,占用资金以百亿计。最近一期的《浙商杂志》将对浙商投资商业房产进行专门的剖析,非常及时,很有针对性。我认为象商业房产这样的领域,传统“先开发再定位、先销售再招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可以说传统商铺式的开发模式已经走向终结。要想介入商业房产,你不仅要懂房产,更要懂商业,还必须懂得资本市场,没有直接融资渠道的支持,最有实力的企业,也无法实现资本的有效循环,持续开发模式无法确立。
除了商业房地产外,住宅房产的开发,也已经出现大规模行业集中的趋势与苗头,除了拥有资本市场优势的几个龙头企业,如绿城、万科、新湖等外,目前尚未进入资本市场筹资的企业,我认为前景将不会光明。特别是这几年因为钱好赚而忽视开发理念建设,忽视品牌建设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盛极必衰已经成为必然。
旅游景区与宾馆业的发展也存在类似情况,由于投资大周期长,离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就很难取得大的成功。前几年由于房地产暴利,“旅游+房产、酒店+房产”等开发模式的出现,一度支持了旅游景区与酒店业的繁荣,随着房产暴利的结束,这些行业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会再次制约传统的投资模式,不借助资本市场运作,将会再次面临难题。
目前浙商的又一个最爱是投资资源性行业,热衷投资的浙商很多,但很多浙商对资源性行业的运作规律并不清楚。资源性项目的最大特点也是投资大、周期长,国际通行的运作模式就是借助于资本市场来实施的,同样一个大型矿藏,如果是上市公司投资的,就会促进上市公司股价的提升,你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机制,解决开发资金,如果是非上市公司投资,很可能会因为后续资金的短缺,开发周期过长陷于破产,如果浙商用传统的投资理念去实施资源性行业的投资,特别是抽取实业资本搞投资,除非小搞搞,否则很可能会头破血流。
五、资本市场的成熟与浙商的成长,极大的促进了浙商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浙商已经进入大规模资本输出阶段,浙商应当树立全国甚至于全球布局的投资意识。
跨国公司的最大优势是全球布局,通过最廉价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比较收益。今日浙商已经非往日浙商,行业龙头企业辈出,但是,是成为一时的龙头还是成为长期的龙头,我认为将取决于获取资源与组织资源的能力,很多行业,前十年在浙江具有比较优势,后十年可能是比较劣势,只有全国甚至全球布局,才能巩固长期的比较优势,对此,娃哈哈是先行者,如果娃哈哈没有全国布局,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娃哈哈。
浙商也是敢于走天下的群体,但是,过去的投资行为的主流与其说是投资中国不如说是投机中国,迷恋于房地产与一些投机性强的项目上。上月《浙商杂志》推出《投资中国》专刊我认为很好,通过讲述浙商成功投资中国的故事,必将对引导浙商投资理念产生重大影响。
六、发挥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平台优势,全面导入成熟资本市场体制下的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引领浙商发展新潮流。
浙江籍上市公司管理规范,细分行业地位突出,是我国上市公司群体中质量最高的。由于长期股权分置的影响与浙商传统投资理念的束缚,我省上市公司的规模普遍偏小,能够成为蓝筹或者次蓝筹的不多,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还不够,浙江籍上市公司创造的GDP还不到全省GDP的5%,对浙江经济的主导力很不够。在成熟资本市场体制下,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角,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又处在资本市场这一与狼共舞的舞池的中心,不主动就会被吃掉。迄今为止浙商上市公司群体中已经有20多只上市公司先后被收购,根据我们的分析与判断,在现有的上市公司群体中,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公司,由于体制、结构、行业分布、经营理念等方面有问题,在三年内存在被收购与重组的可能。如果我们的上市公司能够把得天独厚的资本市场优势发挥出来,围绕主业发展与提升资本收益,善于和敢于运用包括战略并购、财务投资等资本市场体制下的投资策略,完全可以在全新的市场体制下引领浙商发展的新潮流。